教学管理   邮箱入口
  数字校园
刘彭芝:中医药基础知识及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
     时间:2017-04-18     来源:      访问量: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最成体系的国粹,是对人类健康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化瑰宝。教育工作者应该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作为一项新使命,积极推进它的发展。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可从普及推广中医养生保健手法切入,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养生保健技术。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能够触发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形成,进而唤醒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

2017 年1 月,我在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提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在北京市的中小学、幼儿园普及推广中医药基础知识及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此项议案于1月20 日已经得到立案的正式批复。2 月,我又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的身份联合国务院参事刘燕华、马力提交了一份题为“关于中医药基础知识及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的建议”,现已报到国务院办公厅。对于普及中医药基础知识、推动中医养生保健手法进校园,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热情和决心,拼尽这么多心血、时间精力,组织这么多资源和人才?这与我自身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其实,我过去是忌讳中医的,拒绝喝那些又苦又多的汤药。后来,由于持续伏案工作,我的胳膊疼得抬不起来,但是用过很多方法都没办法缓解,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做了推拿,没想到竟手到病除,很快就好了。我也亲眼目睹了身边几个饱受病痛折磨的朋友,经过中医的治疗和调理后,在不手术、不开刀的情况下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我经常思考一些问题:为什么有很多人认可推拿按摩?为什么很多国家路边上都有推拿诊所?为什么推拿按摩手法会这么长久而广泛地存在于民间?我思考着它的科学原理。我还有幸认识一些脉象学、意象学、罐象学、推拿按摩等多方面的中医专家、大师,深深地为他们精湛的技术所折服,更深深地为他们执著追求、以身相许的中医发展、传承事业所吸引。随着对中医的逐步关注和了解,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它是一个无价之宝。这样的无价之宝应该被好好地挖掘、保护和利用,应该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重视,进而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一、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使命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近年来,中医药发展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 年12 月25 日,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该法于2017 年7 月1 日起施行。这是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将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实现新的大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建设健康中国,离不开中医药的振兴发展。在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中,知行合一、积极有为是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最成体系的国粹,是对人类健康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化瑰宝。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就是坚守和高扬文化自信。
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与其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一样,有两项工作至为关键。一是让中医药融入日常生活,用起来,活起来。在用起来、活起来中,既发挥效力、显现威力,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振兴发展。二是中医药要走进校园,从孩子抓起,让他们从小就了解中医药、相信中医药、运用中医药。这既是培养孩子们中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也是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基础工程和长远之策。3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登高望远,提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使中国的信息技术在短时间“弯道超车”。今天,我们让中医药走进校园同样也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中医药博大精深,是道与器、科学与人文、技术与哲学的完美结合。让中医药文化走进校园,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中医药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更要让学生感受中医药文化,学会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健康成长,与天地共和,与四时同序;学会在身心的和谐中健康成长,以心理和情志统帅身体四肢,以养生来强体;学会在人与社会的和谐中健康成长,辩证地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做到中正、中庸、中和。让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主要目标不是培养出多少个中医药名家(当然能出名家更好),而是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发挥中医药文化在教书育人中的独特作用。
   中医药护佑中华民族几千年,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中医药科学不科学纯粹是个伪题,如何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才是真问题。我们应该不忘来路,面向未来,坚持问题导向,肩负时代担当,让中医药进校园,让中国人礼敬中医药,让中医药永续发展,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基于个人体验、结合学习和领会党中央的精神指示,我认为把中医药文化引进中小学校园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使命、新课题。

 

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可从普及推广中医养生保健手法切入

 

2016年2 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提出:“提升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走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和家庭,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理疗、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
那么,“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应该如何开展呢?中医药学是一门大学问,非常专业而且深奥。经过亲身体验和反复调研,考虑中小学生身心发育特点,我认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可从普及中医养生保健手法切入。
   中医养生保健手法体现了中医药学的精华,是一种自然疗法、物理疗法,有着很强的可操作性,适用于每一个人,既可保健强身也可防病、治病,对于青少年常见的颈椎病(一般是脊柱侧弯)、头疼、失眠、假性近视、肥胖等疗效明显。例如,浴面,按摩风池穴、百会穴、太阳穴,能使头脑清醒、精神爽快;按摩晴明穴、上迎香穴,能有效缓解眼部疲劳、干涩。学生如果掌握一些这样的保健按摩常识,就可以及时缓解疲劳,保持充沛的精神活力,提高学习效率。另外,中医养生保健讲究生活规律,注重对日常生活如饮食、起居、睡眠、劳动及精神等方面的调养,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大有裨益的。
我之所以推荐中医养生保健手法,还因为它首先是安全的。我并不鼓励学生先学针灸、拔罐等,因为作为初学者,他们不知深浅,有可能对自身或他人造成伤害。一年多前,人大附中已开设中医养生保健手法选修课,深受学生的欢迎。这样的课程与每个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中医带给自己的好处,也培养了他们维护健康的意识、自我保健的能力。这样的课程也有利于在这方面有兴趣、有特长、有天分的“苗子”脱颖而出,被早期发现、个性化培养,进而为国家的中医发展事业储备人才。

拥有健康的体魄,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如果学生掌握了这样的养生保健技术,不仅可以自助,也可以助人,进而融洽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如果每个家庭都有这样一个孩子,就有可能成就一个“健康家”;如果每一个家庭都是“健康家庭”,就有可能成就我们共同的“健康中国”。

 

三、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能够触发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形成

 

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被习近平总书记喻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这里,有古代仁人志士“上医医国”“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宏伟人生观,有绵延五千年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深邃哲学智慧,更有人类最早产生、富有原创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我们应该把这“钥匙”交给学生,引领他们走进中华文明的殿堂,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今天,当欧美国家越来越多的西医开始研究我们的中医、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研究我们的《孙子兵法》时,作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更不能忘记,我们发荣滋长于脚下这片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肥沃土地。我们要珍爱它,将它好好地挖掘、萃取、提炼、发扬光大,将它转化为创新成果,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在学生心中植入这样的文化基因,激发、唤醒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有了对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就有了对中国道路的自觉与自信以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觉与自信。

令我备受鼓舞的是,我的这个“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想法得到了中医药学界各位领导、专家的认同和鼎力支持,得到了市人大代表的支持,得到了国务院参事及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及领导的支持。作为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的校长、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的会长,我愿意在我们的成员校、会员单位先行先试,努力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进而带动其他省市乃至全国的中小学普及推广中医养生保健手法。

 

 

作者简介
   刘彭芝: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学校总校校长
文章来源:本文为作者在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2017年年会上的讲话。